会议专题

基于核磁共振的全孔径结构特征研究--以柳河盆地为例

致密储层广泛发育微-纳米级孔隙,具有复杂的矿物组成及孔隙结构,给致密储层的全孔径表征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许多学者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如高压压汞-低温氮吸附法、CT,FIB重构)来获得致密储层微观孔隙的全孔径的孔隙分布特征,常用的高压压汞-低温氮吸附法在表征全孔径结构特征研究上忽视了压汞和氮吸附测量原理不同(压汞测量吼道半径,低温氮吸附法测量孔隙半径)导致严重低估了大孔(>50nm)的孔体积的含量;CT由于精度的限制,致密储层丰富发育的20nm以下的孔隙难以识别,FIB重构由于成像范围太小,受样品非均质性影响太大.核磁共振给致密储层全孔径的表征提供了新的方法与思路,核磁共振利用T2谱图能够反映全孔径的分布特征(Maojin Tan et al, 2015;李军等,2016)。本次研究实验样品取自柳河盆地下桦皮甸子组、包大桥组及基底的23个致密岩样,岩性为泥质粉砂岩,砂岩,凝灰质泥岩,糜棱岩,片岩为主,岩性较为复杂。23个实验样品进行抽真空脱气10h,然后20MP加压饱水24h,转速8000转,离心8h后测试样品从而获得样品的T2谱图。通过T2谱图转换从而获得全孔径的孔径分布图,从图中的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页岩饱水样品的弛豫时间分布在0.01ms-1ms之间,说明页岩样品内部以微小孔隙为主,页岩样品的最大弛豫时间在100ms之内。大部分样品呈现双峰结构,分别分布在0.01ms-1ms及1ms-10ms之间,其中后一个峰强度相对较弱,部分样品呈现单峰和三峰结构:大部分页岩样品的孔隙孔径在1μm以下,其中在0.01μm-0.05μm之间最为集中,5μm以上的孔径基本没有,说明该批次页岩样品微小孔比较发育。整体而言该批次页岩样品孔隙度较小,最大的为JB9号样品,仅为4.1739%,最小的为YX10号样品,为0.3123%,其他大部分样品都在3%以下。

致密储层 全孔径结构 核磁共振

周能武 卢双舫 李文浩 谭昭昭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非常规油气与新能源研究院,山东 青岛 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 青岛 266580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非常规油气与新能源研究院,山东 青岛 266580

国内会议

第二届中国纳米地球科学学术研讨会暨2016年纳米地球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青岛

中文

310-311

2016-11-0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