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互联网+”时代下地震信息共享
2015年3月召开全国两会时,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同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互联网+”被提升为国家战略,互联网与传统行业、传统部门的融合与创新正式提上了日程.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政务服务”,首次把”互联网+”加到”政府服务”上,那么,作为众多社会原生信息拥有者的档案部门,应该如何抓住这个机遇,利用互联网技术深度开发利用和共享丰富的档案资源,从而促进档案与档案部门焕发生机,形成新生态. 本文以地震档案为例进行阐述。地震档案是地震工作者在长期从事地震监测预报、应急救援、震害防御、仪器研制、基本建设、行政管理等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材料、图纸、图表、磁盘(带)、光盘、录像带、影片、照片等。目前地震档案绝大多数是以纸质档案为主,数字化程度较低,往往局限于内部科研人员使用,共享程度低。地震信息发源于地震档案,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地震档案进行扫描、提炼、加工、转化等处理,形成可脱离于原档案载体并能向社会传递的信息。地震信息搭载上互联网技术,利用互联网便捷、普惠、共享的特性,从而达到真正有效的信息共享。开展地震信息共享对推进当前防震减灾各项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地震档案 信息共享 互联网思维
魏娟
福建省地震局
国内会议
福建莆田
中文
315-320
2016-09-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