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從查詢、辨識、選擇探討數位典藏內容後設資料之可用性

资讯科技的发展和网际网路的普及,让既有的知识表现形式经过数位化后得以汇聚和保存,并能即时传至世界各地,达到知识共享的目的.为强化网际网路可乘载资讯的内涵,世界各国纷纷投注资源发展数位典藏、数位图书馆或数位博物馆等计画.相关计画除将典藏内容数位化,另一项重要的工作即是建置典藏内容的后设资料,以协助使用者有效地搜寻所需资源、辨识资源的合适性、区别相似属性的资源、选择符合需求的资源,以及取得资源.后设资料品质是影响使用者查询、辨识与选择数位典藏内容的关键.过去相关研究多从后设资料的纪录着眼,讨论后设资料着录内容的完整性、准确性与一致性,但使用者对后设资料着录内容的想法为何、是否能够满足其需求,以及后设资料可否协助使用者有效检索数位内容等着墨不多.本研究采以使用者为中心的可用性评估概念,从查询、辨识、选择与获取等面向,针对数位典藏内容后设资料进行评估研究.研究邀请一般大众、拥有典藏内容知识背景的使用者,以及资讯检索专家等不同使用族群,实际利用数位典藏系统进行搜寻任务,就其检索经验从效能、效率与满意度等三项指标,分析后设资料支援查询、辨识与选择数位典藏内容之可用性.第一阶段研究结果发现,数位典藏内容後设资料藉由文字描述大量非文字资料,后设资料建置者与使用者对非文字资料描述的诠释可能出现较大的认知差异,如色彩、线条样式、形状等,可能使得检索结果超出检索者预期,造成检索误差;研究评估之数位典藏系统尝试将后设资料内容由文字转为视觉选项提供使用者进行资讯搜寻,图像形式的简易化与抽象化亦可能造成搜寻结果的误差.

数位典藏 后设资料 搜寻任务 可用性

曹嘉怡 羅思嘉

中興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国内会议

第十三届海峡两岸图书资讯学学术研讨会

武汉

中文

1-12

2016-07-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