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地震预测方法的TOP500--互联网+地震预报卡

提供公开的数据源。这一点,中国地震局已经在做,通过国家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可以申请到测震及前兆数据,只是这里提供的数据并不完整,包括台站数量的不完整,台站信息的不完整性,与观测参量配套的观测因素的不完整性;提供地震预报研究意见的登记发布平台。在登记信息中,实行实名制,登记预报意见的依据、结论和检验结果。预报意见依据使用的数据源、数据筛选准则、具体分析方法、异常准则,结论包括预测的时间尺度、空间尺度和震级尺度,检验结果包括是否有地震发生、时间尺度的相对误差、空间尺度的相对误差和震级尺度的相对误差。所谓的相对误差,就是相对预测意见给的尺度。对于一些“经验性”预报结论,在其预测依据中可以单独标注。对发布者使用的算法提供网络计算平台。通过该平台,一般用户或者平台自身,用更多台站、更长时间的观测数据提取地震异常,并结合历史地震目录或实际情况检验算法的可靠性或成功率。对科研成果(文章、专著等)里面的预测意见,通过大数据搜索模式,提取其预报意见的依据、结论和检验结果。基于这样的平台,一方面让公众了解地震预测的过程,避免人云亦云;另一方面,让科学研究不再是象牙塔内的怪物,能够直面社会的质疑,从而获得更多的理解和认可。

地震预测 短临预测卡片 数据共享 互联网

李文静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北京,100085

国内会议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互联网+地球物理”研究论坛

山东枣庄

中文

28-28

2016-07-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