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兔业的变迁及前景
2005年-2013年,肉兔价格在每年的周期性波动中持续上涨。较老的养殖户都能掌握规律,有序地安排繁殖与出栏。历经2013年11月至2016年2月,长达2年多的低谷,让所有养殖户始料不及。当然,长期低谷的原因很多,但很明显,我国兔肉市场的容量低于该时期肉兔和獭兔的产肉量。四川、重庆两大市场,喜欢鲜活兔肉,但兔皮市场暴跌,全国都在杀獭兔腾笼,大量冰冻白条獭兔涌向四川和重庆时,直接将鲜活肉兔的价格压到了成本线以下,而且持续那么长的时间。说明我国的兔肉消费量仅此而已;鲜活兔肉也经不住低价冰冻兔肉的冲击,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也非常有限,能理性地选择适合自己价位的兔肉。鲜活兔肉也不占绝对优势。四季如春的气候,给原始的养殖方式提供了一年四季均衡繁殖,均衡出栏的有利条件。尤其是在全国发展规模化、机械化、配套系养肉兔的热潮中,偏远的云南,依据气候和区域优势,依旧用开放舍人工饲养。部分新养殖户采用室内养殖后,幼兔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兔产业 消费市场 养殖规模 盈利能力
董仲生 刘敏
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昆明 650212 云南省家畜改良站,昆明 650225
国内会议
重庆
中文
229-232
2016-11-2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