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大鼠重复给药毒性实验结合多终点遗传毒性研究
目的:开展SD大鼠3天重复经口灌胃给药毒性实验联合肝、肾和外周血碱性彗星电泳试验和骨髓微核试验,对遗传毒性试验常用的溶媒及阳性化合物进行检测和比较. 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去离子水组、0.9%氯化钠注射液组、玉米油组、环磷酰胺(CP)10mg/kg组、环磷酰胺(CP)40mg/kg组、N-乙基-N-亚硝基脲(ENU)40mg/kg组和甲磺酸乙酯(EMS)200mg/kg组,每组5只.连续3天灌胃给药,实验期间记录动物临床症状和体重变化。末次给药后3 h处死大鼠。称量肝、肾脏器重量,并收集肝、肾及外周血制备单细胞悬液开展多脏器碱性彗星试验。样本制片后分别经裂解、解旋、电泳、染色等步骤,使用Komet6.0软件进行图像分析;取材同时收集骨髓细胞制作涂片,计数2 000个嗜多染红细胞(PCE)的含微核细胞发生率。 结果:1)药物整体毒性评价:连续经口灌胃3天,所有动物临床症状均未见异常,各组动物平均体重及平均肝脏和肾脏重量均未见明显影响。提示在当前给药剂量和给药条件下,所有受试物均未对动物整体产生严重的毒性作用。2)碱性彗星试验结果:与溶媒对照组比较,只有EMS组的肝细胞、肾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刺猬细胞%发生率明显升高,CP及ENU在当前实验条件下对刺猬细胞%无明显影响。溶媒组的肝、肾及淋巴细胞Tail%DNA及Olive Tail Moment平均值均在文献报道范围之内。CP 40 mg/kg组的上述数值与CP 10 mg/kg组比较仅略有升高,但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数值范围仍在阴性结果范围之内;ENU组的平均Tail% DNA及Olive Tail Moment与溶媒对照组比较为弱致DNA断裂作用(肝、肾和淋巴细胞的tail% DNA分别为6.09±1.25,6.83±1.61和5.10±1.54);而EMS作为经典的DNA断裂剂在三种细胞中均显示了强致DNA断裂作用(肝、肾和淋巴细胞的tail% DNA分别为23.86±2.81,26.52±4.03和20.48±3.03)。3)骨髓微核试验结果:溶媒对照组的骨髓细胞微核率低且均在文献报道范围之内,所有遗传毒性阳性剂均诱导骨髓细胞微核率显著性高。EMS的MNPCE ‰为26.00±3.52;CP作为经典的体内骨髓微核试验阳性剂,显示了一定的剂量相关性(MNPCE ‰分别为28.50±4.03和66.43±8.57);ENU的致微核作用则相对较弱(MNPCE ‰为15.25±2.89)。 结论:将多脏器彗星试验与微核试验与重复给药毒性实验整合是切实可行的,多项体内遗传毒性试验与重复给药毒性实验联合开展将成为今后药物遗传毒性检测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实际应用中,尚需广泛积累背景数据,实现实验流程的标准化,并在阳性剂的选择及实验设计等方面酌情考量。
重复经口灌胃给药 遗传毒性 标准化流程 阳性剂
文海若 毛志慧 陈高峰 宋捷 李琛 杨莹 王伟凡 王雪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国家药物安全评价监测中心,药物非临床安全评价研究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76
国内会议
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风险评价专业委员会第六届换届大会暨第十八届全国学术交流会
湖北宜昌
中文
255-256
2016-08-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