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松花湖沉积柱正构烷烃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本文对松花湖所采集的沉积柱中正构烷烃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揭示了近60多年来松花湖流域的物源输入组成、沉积环境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相关信息。自然沉积物中正构烷烃(C13-C36)的含量变化范围在20.39-168.35μg/g,平均值为72.58μg/g。垂向上正构烷烃的沉积速率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变化形式,分布模式主要有主峰碳数为C29、C31的单峰型分布和主峰碳数为C17、C29、C31的双峰型分布,与CPI,LMW/HMW,Paq,ACL等指标共同随时间呈现规律性变化。短链正构烷烃(<C19)与中链正构烷烃(C21-C23)所分别代表的是湖内浮游藻类与沉水/浮水植物的生产降解产物,在整个沉积历史中输入变化含量较少,主要在 1960 年代中期之前由于气温降水变化强烈,其含量波动较大;长链正构烷烃(>C27)的来源应是大型挺水植物与高等陆生植物的沉积输入,在 1943 年建坝之前在湖泊中有极高的蓄积,蓄水之后由于水动力条件的改变而迅速降低,1960 年代之后,主要由于流域内植被的大肆开垦以及洪水年份较多,水土流失严重,陆源沉积有机质迅速沉积。目前陆生植物仍是最主要的输入来源。

松花湖 沉积柱 正构烷烃 地球化学特征 物源输入 沉积环境 人类活动

谷雪 陆继龙 郝立波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吉林长春130026

国内会议

第六届全国应用地球化学学术会议

西安

中文

111-112

2016-11-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