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古生物科教活动为例初探博物馆教育资源的课程化研发
实物标本是博物馆的生命之源,而社会教育则是其生存之本.随着博物馆面向社会大众的免费开放,其社会效益和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日趋提升,这场由政府买单的文化盛宴吸引了大量公众,博物馆一改门前冷落车马稀为门庭若市、人声鼎沸,不少场馆的观众涌入博物馆常常形成了”井喷”之现象,利用闲暇节日参观博物馆已成为大众业余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现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资源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探索构建具有均等性、广覆盖的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学习的机制等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国家文物局和教育部在2015年提出“进一步突出博物馆教育特色,紧密结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设计研发丰富多彩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课程”等指导思想,以博物馆在新形势下有效实现其“文物与公众对话”这一教育目标,以博物馆面向未来开展教育创新为切入点,以青少年最感兴趣主题之一:古生物为例,通过多渠道发掘和利用各类资源,贴近青少年需求、贴近学校教育课程,研发系列特色教育活动等成功经验的探究,提出了学校教育“校本化”与博物馆教育“课程化”的互补效应,馆内外资源优势与教育服务触角的聚合效应,教育资源“课程化”与教育活动特色化的孵化效应等三大方面的思考与策略,从理论与实践中诠释了博物馆教育“课程化”研发的重要性和前瞻性,以求探索博物馆教育活动在当今时代持续发展的新趋势,为博物馆同行乃至馆际、馆校联姻开展社会教育带来示范效应与引擎效应,实现其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博物馆 教育资源 课程化研发 古生物科教活动
徐昳昀
浙江自然博物馆 杭州 310014
国内会议
重庆
中文
19-20
2016-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