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防災與綠色內涵兼備之生態池-以沙鹿交流道滯洪池為例

由温室效应引致之极端气候于台湾地区屡屡引发强、骤降雨以致酿灾,固有配置之区域排水系统渐呈窘迫,而有宣泄不及之困.为从标至本有效解决涝灾及因应地球暖化对生态环境之威胁,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于工程面上,皆已可见具永续环保意涵之规划设计与营建风貌,如「海绵城市」、「绿色内涵工程」等即为富涵多元生物互动以及人文汇流之建筑设施与生态系统.而于国道高速公路交流匝道之回圈用地内,在经过精确之水理分析计算确定后,复合设置容积量达20,000立方公尺以上之区域性滞洪池,则更具经济性以及有效活化利用有限土地资源之加乘效益;又加劲结构为超过半个世纪实务验证之成熟工法,从工程生命周期上较之钢筋混凝土结构亦完全具备节能与减碳之明确优势.本文将从学理以及实务效益上,介绍绿色加劲结构成功构筑生态防灾型滞洪池之成果,并以此为地球环境之永续发展,贡献一份具延续性之正向力量.

高速公路 交流匝道 滞洪池 加劲结构 生态保护

彭煥儒 賴榮俊 詹清淵 陳君璽 金士豪

臺灣/交通部臺灣區國道高速公路局中區工程處 臺灣/晉國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国内会议

2016年亚太城市建设实务论坛

香港

中文

1-10

2016-04-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