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采伐强度对中国南方人工林树种结构和生物量的影响--以泰和县为例

中国南方红壤丘陵区是杉木人工林的主要产区,承担着重要的木材生产任务,但人工林面临着结构单一、生产力低、生产和生态功能不可持续等问题,为了能够优化人工林的结构并在满足生产需求的前提下提升人工林的生态功能,实现林业可持续经营,更为科学、合理和适用的森林管理方案显得尤为重要.森林采伐是森林管理的重要手段,能够有效完成人工林木材生产任务,同时改变人工林的结构和生物量并促进森林更新.利用采伐变量(包括采伐年龄、采伐斑块大小、采伐频率、采伐面积比例)设定多种强度和方式的采伐方案,模拟未来100年(2009-2019)中国南方红壤丘陵区的泰和县人工林在面积、树种组成、年龄结构和生物量上的动态变化情况.研究发现森林对不同采伐方案的响应差异明显,采伐年龄对森林面积影响很小,采伐斑块面积几乎不影响森林面积但对生物量有影响,采伐频率对面积和生物量均有巨大影响,采伐面积比例是采伐变量中对森林影响最大、最重要的变量.采伐面积比例为20%,采伐斑块面积为5ha,采伐频率每10年一次采伐,采伐年龄杉木21年、松林26年、阔叶树种41年的情景在模拟的十个情景中较为适合,能够保证有林地的生物量较当前(2009年)有所增加,主要物种组成及年龄结构趋于多样化,且各年龄级面积较为接近,该管理模式能够有效的优化中国南方人工林结构和功能.

人工林 采伐强度 树种结构 生物量

汪晓帆 Weimin Xi 吴卓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中国科学院陆地表层格局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Department of Biological and Health Sciences,Texas A&M University-Kingsville,Kingsville,Texas 78363-

国内会议

第十届中日韩地理学联合会议、第一届亚洲地理学大会、第十五次全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

上海

中文

513-531

2015-10-0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