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离子交换制备光致变色玻璃的组成研究
自六十年代美国康宁公司首先研制出含卤化银光色玻璃以来,生产上均采用配合料直接熔制方法.由于高温下卤化银极易挥发,以及银被还原,故工艺要求苛刻,否则不易获得稳定的良好光色性能,以致发生玻璃着色等质量问题.而且由于光化学过程的表面效应,故光照时产生的色心浓度沿深度方向递减,使玻璃内部的光敏组成并未能充分发挥作用.Harman研究过用离子交换法制备光色玻璃。我们的研究发现,采用Ag+交换法制备光色玻璃提高了玻璃表面色心浓度,且熔制工艺简便,减少贵金属银的消耗,并可望使玻璃同时获得化学增强。本文应用DTA、TEM、SEM和EDS等实验手段,研究了R2O-Al2O3-B2O3-SiO2系玻璃组成对其分相、离子交换速率以及光色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基玻璃组成主要通过影响玻璃分相、Ag、交换速度以及网络完成程度而对光色性能起作用。分子比Φ=”(R2O+RO)-(Al2O3)”——”B2O3”综合反映玻璃网络完整程度、宽敞性和分相能力,可作为选择,调整玻璃组成的依据和表征参数。对所研究系统中,0<Φ<0.35范围均有光色性,当SiO2=60mol%、Φ=0.02~0.25范围内,可获得变色响应良好的光色玻璃。组成给定时,玻璃变暗度随分相颗粒增大而增大;而均匀、孤立状态的分相形貌的玻璃褪色速度较快。
光致变色玻璃 银离子交换 制备工艺
王民权 陈庆云 樊先平
浙江大学硅酸盐材料与工程研究所
国内会议
河南安阳
中文
156-157
1993-06-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