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关于玻璃封接发白问题的探讨

DM-308玻璃在电真空器件中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在退火温度范围内,它的热膨胀系数几乎和可伐合金的热膨胀系数是重合的,且有较宽的加工温度和优良的电性能,大多用作大中功率管的外壳和芯柱.然而由于它的含硼量过高而引起的分相则是很难避免的.使用此种玻璃制成的玻壳因共形状、大小、厚薄不一,经热加工在封口线附近往往会出现程度上不同的白色烧结物,宽度在1cm左右的范围内,有连续和不连续条状二种.这种白色不透明毛糙的烧结物聚集在玻璃体的浅表层内,这种表面质变工艺上和产品的标准上是不能允许存在的,因此而报废的经济损失是相当可观的.近年来,对封接发白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性的研究工作,这种非均匀性析晶主要因为玻璃成份的不均匀性所致,给玻璃分相提供了条件。玻璃成型后,虽然表面凭借肉眼还看不到分相现象,但用高倍显微镜分析就能观察到变态玻璃极小的相分离区,已经存在玻璃中,这是因为玻璃结构上不均匀性引起了分相。一般讲,在液相线有二种分相机理,一种是均匀熔液,对无限小的组成玻璃是能稳定的,需要一定的波动来克服热力学势垒,才能使原物相成不稳定而分相,另一种是组成的微小波动,使系统的自由焓减少,新相生长时,不需要任何热力学势垒,分相由扩散这程控制。Na2O和B2O3含量的减少正是由于后一种分相的结果。因此玻璃组成的微小波动,都能引起结构的不均匀性,尤其是B2O3含量特高的玻璃,很易产生微相分离。白砒的过量,在热冲击下的彻底分相,焓气泡析晶现象就会出现。

玻璃加工 封接工艺 白色烧结物 生成机制

梁南彬 王永妹

七七二厂

国内会议

1984年中国硅酸盐学会电真空玻璃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

北京

中文

37-38

1984-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