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玻璃池窑的电助熔工业性试验

玻璃熔窑电助熔技术是目前国外玻璃工业普遍采用的一项技术,早在1934年Wad man在美国获得第一个电助熔专利,但是由于电极材料的限制,在以后近二十年中发展很缓慢.笫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适合于工业应用的钼电极,1952年,Penbenthy公司首次把它用于玻璃生产,由于一个简单、经济的电助熔系统得到了发展.到60年代中期,这项技术日臻完善.当前,资本主义世界能源危机严重,电助熔因其能源使用经济合理和增产的灵活性,更引起玻璃工业的广泛重视.据有关文献报导,七十年代中期,在美国已有50%以上的容器玻璃的池窑采用了电助熔技术,这种方法已被确认为提高产量的有效措施,它被广泛用于瓶罐和容器玻璃、器皿玻璃、灯泡和显象管玻璃,平板玻璃、玻璃棉和玻璃纤维等熔窑.在中国,南京玻璃纤维工业研究设计院曾在1966年中期开始着手电助熔的研究,当时为株州玻璃厂压延坡璃池窑作了冷态模拟试验,并在池窑上以石墨为电极作了应用试验,由于当时经验不足,这项工作被迫中断,以后南京玻纤院在小型试验窑上采用过电助熔方法,对电助熔技术作过一些尝试。

玻璃池窑 电助熔技术 工业性试验

李春耘 高飞

建材部南京玻纤院 无锡红卫玻璃厂

国内会议

1983年中国硅酸盐学会电真空玻璃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

北京

中文

85-104

1983-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