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烤烟种植模式的物质流、能量流及价值流分析
确定合理的种植模式对提高烟田生态系统的生产效率,促进烟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以皖南地区4种典型烤烟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采取田间调查分析的方法,从农田生态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价值流角度研究了不同烤烟种植模式的氮磷钾投入产出、投能结构和价值转换及其数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各烤烟种植模式均需调控氮、磷肥的施用量及其肥料结构,提高其利用率,并在各烤烟轮作模式中重视钾肥施用及秸秆还田管理.在各作物中种植烤烟的有机能和无机能之比最高(0.71),且其投能组成中人力能最高,其次是化肥能及农机能.烟稻复种连作的T1模式其能量产投比最低,而烤烟轮作的T2模式最高.虽然T1模式的经济纯收入最高,但从价值产投比和物质及能量的高效利用角度综合考虑,烤烟—水稻→小麦—水稻→烤烟的2年轮作种植模式为皖南地区较优的烤烟种植模式,后续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烤烟 种植模式 物质流 能量流 价值流
张继光 申国明 张忠锋 姚忠达 季学军 李维基 郭东峰 朱启法 薛琳 张福建
农业部烟草生物学与加工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青岛 266101 安徽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合肥 230088 安徽皖南烟叶有限责任公司,安徽宣城 242000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95-100
2016-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