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天山晚古生代以来的剥露作用及其对浅成低温热液矿床保存的影响
研究矿床尤其是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就位深度:2~3km)的埋藏和剥露历史是理解该类矿床的保存机制的关键(Kesler and Wilkinson,2006).磷灰石裂变径迹具有较低的封闭温度,是揭示矿床剥露作用的有力工具.多数浅成低温热液矿床产出于年轻岛弧或陆弧环境,中生代以前的矿床由于长期的风化剥蚀而消失殆尽,然而,在中国西天山伊犁地区发育众多晚古生代浅成低温热液矿床,这些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保存机制是尚未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中国西天山中-新生代剥露历史可以为此提供重要的依据.渐新世晚期一中新世早期,印度一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导致天山山脉经历了区域性的快速隆升作用。此时,覆盖在浅成低温热液矿床之上的中生代沉积物被剥蚀,矿床被剥露出地表。
热液矿床 保存机制 剥露作用 晚古生代
王艳楠 蔡克大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乌鲁木齐 830011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231-234
2016-10-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