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地磁场考古方向新结果及其对东亚地区地磁场长期变的制约

本研究对采自山东济南大辛庄遗址、山东寿光双王城遗址、河北隆化鲍家营遗址和四川金川刘家寨遗址等地的定向样品开展了详细的岩石磁学和考古方向研究,样品材料包括窑址、灶台等遗存上的烧土、耐火砖等,样品年龄分布从~3000 BCE至~1300 CE。岩石磁学结果指示样品主要载磁矿物为单畴或超顺磁的磁铁矿或赤铁矿,样品初始受热温度都在500℃以上,说明样品记录的是最后一次受热时地磁场的方向信息。本研究采用逐步热退磁实验方法来分离样品的特征剩磁,经过严格的数据筛选(拟合线段偏离原点的角度(DANG)和最大角偏差(MAD)≤6°;用于线性拟合的点不少于4个;用于样品平均的子样品个数不少于3个),最终有来自12个独立采点的20个样品获得了可靠的地磁场方向结果。本研究新获得数据结合中国、日本、韩国等地区已发表数据揭示出近10ka,东亚地区地磁场偏角和倾角变化范围分别为300W-200E和300-700,西向和东向漂移同时存在,但以前者为主。本研究新增结果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第一批考古方向数据,极大地补充了现有数据库,尤其是填补了3ka之前部分时间段的空白。新结果将为完善东亚地磁场长期变化区域模型提供重要约束,并为其在该地区考古定年方面的应用提供基础。

地磁场 考古方向 变化范围 动力机制

蔡书慧 Lisa Tauxe 邓成龙 秦华峰 潘永信 靳桂云 陈雪香 陈苇 朱日祥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 100029 Scripps Institution of Oceanograph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 Diego CA 山东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 济南 250100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成都 610015

国内会议

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北京

中文

2286-2286

2016-10-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