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相性消融
导管消融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用于房颤治疗以来,已取得巨大进展.对于无结构性心脏病的阵发性房颤,以肺静脉隔离(pulmonary vein isolation,PVI)为消融终点,成功率可达80%以上(部分患者需要2次或2次以上消融).目前持续性房颤消融策略以肺静脉隔离为基石,辅之碎裂电位消融、线性消融及自主神经节消融等,但成功率较低,多数患者需要多次消融.有研究表明,持续性房颤单次导管消融后,随着时间延长,窦性心律维持率持续下降,第5年时仅20%~30%,多次消融后成功率增加至45%~63%.尽管如此,研究显示仍有约2/3的患者在长期随访中有所改善(45%成功+23%改善),与之前无法治疗相比,导管消融给此类患者提供了一个治疗选择,并可能使其从中获益.2014年ACC/AHA/HRS房颤指南也提出”对至少1种Ⅰ类或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效或不耐受的、有症状的持续性房颤,可以使用经导管消融(Ⅱa类推荐,A级证据)”.
心房颤动 发病机制 相性消融 临床疗效
吴永全 王泽峰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454-458
2016-08-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