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驱动灶消融
自1997年法国Haissaguerre首次应用消融肺静脉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以来,经20年的发展,房颤导管消融术不断完善,成功率不断提升,导管消融已成为阵发性房颤公认有效的治疗方法.然而,单纯的肺静脉隔离对于非阵发性房颤,效果仍然不尽如人意.目前部分电生理中心在肺静脉隔离的基础上,增加线性消融和碎裂电位消融,以期达到改善非阵发性房颤导管消融效果的目的,单次手术成功率可达到50%~70%;但复发率高,难度和风险增加,且术后手术相关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究其原因在于人们对非阵发性房颤的电生理机制尚不明了.2012年美国加州大学医学中心的Narayan等在JACC上发表的关于房颤转子消融的ConFIRM试验结果,在房颤研究领域激起强烈反响,该研究发现转子或局灶激动在房颤(尤其是慢性房颤)维持中有着重要作用,消融这些心房驱动灶(转子或异位兴奋灶)较其他方法可更快地终止房颤,并可较长时间维持窦性心律,为房颤的维持机制及消融方法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本文将从房颤驱动灶的电生理机制、检测、标测及临床消融效果等几个方面对这一领域的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心房颤动 电生理机制 驱动灶消融 临床疗效
梁明 王祖禄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458-468
2016-08-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