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
中西医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药物临床应用历史悠久。西药在该领域内研究进展缓慢,目前应用的西药仍停留在神经体液水平的对症治疗,由于副作用影响尚无可长期口服的药物;中药复方制剂临床应用方便有效,安全性好,但对其临床作用与安全性观察缺少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的循证医学研究资料,对其作用机制与靶点亦需系统与深入的研究。对于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病机制的研究与认识,为其药物的研发与利用提供了雄厚的理论基础。理想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应较好地处理离子通道、信号通路、心肌纤维化的复杂关系。“膜钟”“钙钟”调控,离子通道蛋白及缝隙连接蛋白,与传导相关的AC-cAMP-PKA通路、CaMKⅡ通路、TGF-β1通路、氧化应激相关通路、炎症相关通路等信号转导通路,均为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提供分子生物学基础,为新药的研发提供作用靶点。同时对于相关基因的研究也为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精准治疗提供了契机,窦房结、房室结纤维化的研究为缓慢性心律失常的预防治疗提供可能。在西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领域,亟待有一种安全有效、可长期应用的新药问世;在中药领域,研究单味药的药效物质基础、中药复方的活性成分,利用更多的天然药物,寻找其有效成分,或根据生物活性成分结构进行人工合成;或以活性成分作为先导化合物制备有效衍生物,来推动新药的研发与利用。药物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从中医到西医,从研发到应用任重而道远。
缓慢性心律失常 发病机制 中药治疗 西药治疗
李涵 侯平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634-641
2016-08-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