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VC的基因病理病因
1978年Fontaine首先对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ARVC)疾病进行了描述,18年后才被认识到是一种特殊的心肌病.ARVC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典型特点是右室正常心肌组织被纤维脂肪组织浸润替代,导致心室肌电生理紊乱,早期可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继而收缩功能降低,引起心力衰竭.主要累及右室和左室;双心室受累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研究发现基因突变造成桥粒蛋白结构异常,导致桥粒蛋白介导的心肌细胞间勃附障碍、信号转导缺陷,即“最后共同通路”学说,可能是ARVC的发病机制。有研究表明plakophillin 2(PKP2)突变是ARVC最常见病因,约占所有病例的20%,桥粒蛋白基因突变不仅导致皮肤、毛发改变,同时也可导致ARVC发生,表现为恶性心律失常和心肌结构损伤。心肌结构的改变一纤维脂肪浸润为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提供了基质。其发生机制可能是桥粒蛋白与离子通道复合物之间发生直接或间接相互作用。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 发病机制 致病基因 基因突变
李泱 朱超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41-47
2016-08-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