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早自然变异率对左室功能的影响
室早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患病率在1%~4%,40%的室早不伴有器质性心脏病,称为特发性室早,起初特发性室早被认为是”良性”心律失常.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许多无潜在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随着室早的发生与发展,会逐渐出现左室功能受损等变化.1998年Duffee首先发现并定义了室早性心肌病后,人们开始逐渐关注这一”良性病变”,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室早可引起可逆性心肌病变.频发室早虽会引起可逆性心肌病变,但二者却并非成必然因果关系,不同类型室早的预后存在较大差异。导管消融是治疗频发室早的有效方法,可逆转室早引起的心功能下降。但对于心功能还未下降的特发性频发室早患者,如何优化消融对象的选择,即导管消融对何种类型的室早患者可带来最大获益,现阶段还未达成共识。目前认为可预测室早性心肌病因素包括:室早负荷、间位室早、心悸症状、QRS宽度、联律间期等。室早负荷分布变异性变化减弱可能是引发左室功能下降的机制之一,对于频发室早患者而言,无室早发生的时间段可能尤为重要,因为窦性心律间期可能会缓解室早对心肌带来的损害,延缓向心肌病方向的进展。由此,增加连续窦性心律的时间或者增加室早负荷分布的变异性可能会改善频发室早患者的预后,这也为室早的治疗带来了又一方向。
室早 导管消融术 自然变异率 左室功能
孙源君 夏云龙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382-386
2016-08-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