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近代中国教会大学建筑的适应性策略--以金陵大学礼拜堂为例

教会大学于19世纪末跟随西方殖民主义进入中国,20世纪初得以快速发展,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教会大学积极实施本土化策略,其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也有鲜明的特色,通常被认为是近代中国民族形式复兴的先驱,影响了后来一大批公共建筑的设计,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通常的”中国传统建筑复兴”这类标签化的描述似乎太过简单,它往往忽视了建筑形式本身包含的矛盾性以及建筑形式背后复杂的考量.本文从金陵大学礼拜堂的建筑形式出发,通过其与西方巴西利卡式教堂的形制对比、与圆厅别墅的数学比例对比、与东方传统建筑的外观对比来探求形式背后建筑师的策略、教会的考虑以及中国社会对其的态度,同时试图揭示这三方之间的冲突、妥协与彼此适应.

近代教会大学 建筑形式 艺术特色 适应性策略

韩艺宽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国内会议

第15次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年会

大连

中文

429-436

2016-07-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