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石羊河尾闾青土湖生态补水模式探讨

生态补水已经成为改善、修复、恢复因缺水而受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自我调节能力的重要手段.针对石羊河尾闾青土湖干涸、生态功能退化状况,拟通过红崖山水库加高扩建工程实施,为青土湖提供稳定的生态补水.为研究生态补水规模、生态补水时段等要素与生态恢复目标的响应关系,构建了地下水流数值模型,分析了现状补水规模2000×104m3/a(方案Ⅰ)和规划补水规模3180×104m3/a(方案Ⅱ)下青土湖区的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同时探讨了干旱区补水时段、补水形式的适宜性.研究结果表明,上述两种补水方案下,在2020年青土湖区地下水埋深小于3m的浅埋区面积分别为82.3km2和90.2km2,而在2030年浅埋区面积分别为127.8km2和302.57km2.两种补水方案均满足规划要求的2020年青土湖区生态恢复目标,但从远期看后者地下水位恢复范围呈级数增加.鉴于干旱荒漠区植物群落演替受地下水位影响明显,生态补水应采用集中大流量输水形式,以有效减少输水过程中蒸发损失,使区域获得最大的地下水资源补给量.相关结论能够为干旱区生态补水模式选择提供依据.

湖泊 生态补水 集中大流量输水 水位变化

吴佳鹏 李洋 刘来胜 吴雷祥 霍炜洁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38

国内会议

第五届水利水电生态保护研讨会

杭州

中文

167-175

2016-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