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胡焕庸线”的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及其变动研究
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1935年在《地理学报》发表的《中国人口之分布》开启了中国现代人口地理研究的先河.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人口在过去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传统的分布区域.长期以来,中国民族人口分布的最基本格局是:汉族主要分布在中原及东南沿海地区,少数民族则主要分布在西部边疆地区.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少数民族人口的流动迁移规模日益扩大,传统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正逐渐发生改变.少数民族人口的流动迁移,尤其是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变动,与其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乃至边疆巩固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对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格局及其变动的研究应引起政府和学术界的重视.本文通过梳理1953-2010年期间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民族人口数据,系统构建1953年以来中国人口普查县级单元的空间数据库,依托GIS空间统计分析技术,计算和分析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格局,尤其注重考察“胡焕庸线”两侧民族人口的分布变动规律、空间集聚特征及影响因素,以期为引导民族人口有序流动、促进人口科学合理布局及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提供参考。
少数民族 人口分布 变动规律 空间集聚
高向东 王新贤 朱蓓倩
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人口研究所
国内会议
厦门
中文
22-35
2016-07-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