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缓解或加重?婚姻挤压背景下非正式社会支持对农村男性生命质量的影响

2015年,全面两孩政策实施是中国人口生育政策从数量控制向人口结构调整的重大导向转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男孩偏好的生育观念加上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导致中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偏高.持续的累积效应使得目前中国的人口性别结构问题集中反应为性别失衡(李树茁,2013).在此背景下,21世纪以来婚姻市场上的男性过剩程度日益加剧.据估计,从2016~2046年,中国平均每年将新增120万~150万的过剩男性人口.直至2060年以后,增长趋势才平稳,每年将约新增50万(姜全保,2010).而由于”梯度婚配”模式的存在,那些社会经济地位相对低下、社会资源比较匮乏、居住在贫困农村地区的男性更容易成为婚姻挤压的对象(韦艳、张力,2011).本研究以婚姻挤压为背景,通过分析非正式社会支持对农村男性生命质量的影响方式发现,婚姻挤压对农村男性的生命质量有负面影响,年龄在28岁及以上、有婚姻挤压感受的农村男性的生命质量较差;另外,非正式社会支持独立于婚姻挤压对农村男性的生命质量有直接的增益效应,工具支持中有弱关系、感知社会支持水平越高,越有利于农村男性生命质量的提升;同时,非正式社会支持还会缓解婚姻挤压对农村男性生命质量的负面影响。其中,工具支持和社交支持可以缓冲年龄对农村男性生命质量的负面影响,而感知社会支持可以缓冲婚姻挤压感受对农村男性生命质量的负面影响。但需注意的是,社交支持还会增加婚姻挤压感受对农村男性生命质量的负效应。

农村男性 婚姻挤压 非正式社会支持 生命质量

杨雪燕 王洒洒

西安交通大学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国内会议

中国人口学会2016年会

厦门

中文

58-77

2016-07-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