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扩大财产性收入人群的劳动红利效应研究--基于反事实与倾向得分匹配方法的分析

自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以来,我国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开始步入快速增长的轨道.居民财产性收入总额从2007年的3002亿元快速增长到2014年的21718亿元②,累积增长623%.财产性收入逐渐成为居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之一,并在提高居民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随着财产性收入的快速增长,劳动性收入在提高收入水平中的作用正在持续下降.一个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在越来越多的人拥有财产性收入的情况下,人们的劳动供给是否会随之下降?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hina Family Panel Survey ),运用反事实与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分析有财产性收入和没有财产性收入情况下的劳动供给差异,评估扩大财产性收入人群范围,允许当前没有财产性收入的人获得一定量财产性收入后的劳动供给的变化情况。在分析全国平均情况的基本上,进一步对财产性收入影响劳动供给的作用区分城乡和性别,探索不同人群的影响差异和内在机制。总体来讲,近年来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趋势,人们的劳动意愿和劳动供给也在发生快速的转变。而未来一段时间,伴随着财产性收入在总收入中份额的继续增大,其对劳动供给行为也将产生持续性放大的影响。特别是在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背景下,这一新趋势将对我国劳动力市场产生长久深远的影响,研究家庭财产性收入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财产性收入人群 劳动供给 红利效应

戈艳霞 王勇 李强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国内会议

中国人口学会2016年会

厦门

中文

175-188

2016-07-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