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社会经济地位对慢性病患病状况的影响及其机制

在人口转型和流行病学转变的共同推动下,慢性病代替传染性疾病、母婴疾病成为了当前威胁人们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类型.慢性病对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多重负担,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低治愈率的疾病特征使得人们一旦患病就会遭受健康的不可逆转性和生活质量的下降;其治疗的长期性令个人、家庭和社会背负了巨大的医疗负担;其发病年龄由老年人向中年人群体的转移,使国家蒙受了劳动力人口的损失.慢性病已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的关注,在学术界,阿布德尔·欧姆兰1971年提出了流行病学转变理论来解释和预测慢性病的发展趋势;在公共卫生界,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报告将预防慢性病作为一项至关重要的投资,世界经济论坛也将慢性病列为重要的全球风险之一. 引起慢性病的原因,主要是人们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心理上的焦虑,然而生活方式并非是人们的自由选择,对于某种生活方式的选择受限于其所处的社会阶层和资源获取的能力。本文正是基于慢性病蔓延的社会背景,将使用CHARLS2013年数据探讨社会经济地位对中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状况的影响及其机制。 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更容易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城镇户口、较高的教育水平、在政府或事业单位工作的人,相比农业户口、文盲和农民有更高的可能性患病。对于这一关系的分解显示,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的人有较少的平均睡眠时间,同时有更多的人喝酒,这些是对影响心脑血管疾病患病情况不利的行为方式;其他相关的研究也得出类似的结论,发现公务员人群的吸烟率较高,科技人员吃早餐的比例较低,仅有78%左右,这两类群体的睡眠时间也低于其他群体。科技工作人员每天静坐时间为6小时及以上者所占比例在所有职业群体中最高。从职业上看,脑力劳动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可能性远高于工人和农民,这与其体力劳动较少、工作压力较大、精神紧张有关,引起应激性疾病。然而较高地位的人有更好的心理状态,无聊感和孤独感较少,同时他们的生活条件更好,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不同地位群体间的差异。行为方式、心理状态和生活条件可以解释约10%的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群体在心脑血管疾病患病分布上的系统性差异。 对传统型慢性病而言,总体上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更容易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文盲、农民相对于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受雇于企业的员工,具有更高的可能性患病。对于这一关系的分解显示,高教育程度的人更少的吸烟,同时有更好的生活条件;受雇于企业的员工相对于农民有更好的生活条件;这些有利的因素大约可以解释16%的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群体在心脑血管疾病患病分布上的系统性差异。

慢性病 患病类型 社会经济地位

夏翠翠 李建新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国内会议

中国人口学会2016年会

厦门

中文

368-383

2016-07-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