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坏性竞争、生产周期异质性与产能过剩的供给侧解释--以马克思的逻辑拓展”破坏性竞争”
在供给侧宏观视角下,市场的供给和需求规模都取决于部门间“交互供求”的供给侧规模,即“杨格定理”所谓“分工一般的取决于分工”。马克思“关于生产过程的分析”所提供的“跨期结构”思想,为部门间的不平衡性,提供了“生产周期异质性”的分析工具。引人这一分析工具后,市场波动的常态化可以纳人产业间“利润平均化”的生产价格模型。相对于克罗蒂和布伦纳的“破坏性竞争”理论在微观和短期层面上的研究,这个新的分析框架以部门间的宏观视角和整个生产周期的中长期视角为中心,能够较好的解释产能过剩的宏观背景和常态化趋势。然而,相对于整体国民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和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这个分析框架又具有较对局部和短期的特征,可以视为整体经济周期和经济危机在“中观”范围和中长期过程的“实现路径”。这个“中观”视角,既能突破“破坏性竞争”微观视角的局限性,又能将产能过剩的解释拓展至国民经济整体经济周期和经济危机的范围之外,解释产能过程的常态化和普遍性。以这个“中观”视角下的“实现机理”为基础,可以阐明外部“成本冲击”引发“滞胀”的具体过程,也有助于在“产业关联”的视角下把握中国当前产能过剩的积累和爆发过程,为产能过剩的治理提供一个基于上述“发生机理”的政策建议。
经济结构 破坏性竞争 生产周期异质性 产能过剩 供给侧逻辑
刘刚
曲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国内会议
沈阳
中文
305-319
2016-05-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