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褐家鼠对抗凝血类灭鼠剂产生抗药性的遗传基础

褐家鼠是中国常见的家栖鼠类之一,也是中国鼠害控制中的重要防控对象之一.以杀鼠灵为代表的第一代抗凝血杀鼠剂(FGARs)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欧美国家被广泛用于控鼠和灭鼠,然而不到10年的时间就出现了抗性鼠.无论是生理抗性检测的结果,还是抗药靶标基因多态性分析的结果,表明中国褐家鼠近8年的抗性水平总体偏低,第一代抗凝血类灭鼠剂对中国褐家鼠的防治仍然有效。然而对湛江的褐家鼠进行生理抗性检测时,发现4.9%-17.1%的褐家鼠为抗性,但无法用Vkorc1基因上的突变来解释,说明湛江的褐家鼠的抗药性可能存在其他机制,例如通过代谢相关途径的变异获得抗药性。虽然抗凝血类灭鼠剂在中国使用了30多年,但褐家鼠的总体抗性水平偏低,这可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FGARs选择的时间相对较短,部分地区褐家鼠种群的抗药靶基因缺乏与抗性相关的变异,部分地区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更倾向使用急性灭鼠剂。

农业鼠害 褐家鼠 抗凝血类灭鼠剂 抗药性 抗药靶基因

宋英 马晓慧 王大伟 李宁 刘晓辉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北京 100193

国内会议

第十一届全国青年植保科技创新学术研讨会

南京

中文

359-360

2016-12-0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