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北威宁地区香炉山铜矿床成矿机制研究
香炉山铜矿床位于贵州省黔西北威宁县炉山镇东部,矿床产于峨眉山玄武岩组第三段(P3β3)与宣威组(P3x)的结合部位.本文试图运用镜下鉴定、电子探针及电镜分析的方法,对区内矿石的矿物组合、生成关系进行详细的研究,同时结合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综合分析,进而划分成矿阶段并探讨成矿机制。初步研究表明,该矿床可划分为热液期和表生期,热液期又可分为早期热液沉淀阶段和后期热液叠加改造阶段。各期次和各阶段所形成的矿物具有不同的控制因素和富集规律。结合地球化学特征与本文研究认为该区铁铜矿床沉积及成矿热液活动特征明显,应为同生沉积后生再富集型铁铜矿床。提出该铜矿床的形成不仅与沉积成岩作用有关,而且还与火山期后地下热液活动有关,是火山期后地下热液作用使之富化的结果。
铜矿床 成矿机制 成矿热液活动 沉积成岩作用
李松涛 何明友 夏勇 刘建中 周光红 黄利平 王泽鹏 谢卓君 韦东田 郭海燕 何珊
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05地质大队,贵阳550018;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阳550002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成都610059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阳550002 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05地质大队,贵阳550018
国内会议
成都
中文
114-115
2016-10-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