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基于ASTER和L8-OLI的多龙矿集区高光谱方法遥感蚀变矿物(组合)提取

矿床围岩蚀变是重要的找矿标志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利用遥感技术开展矿化蚀变信息提取和蚀变矿物填图已有40多年的历史.多龙铜矿是近年来在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发现的第一个超大型规模的斑岩型富金铜矿床,本文以多龙矿集区为研究区,基于ASTER和OLI多光谱遥感数据,采用高光谱系列处理方法分别提取了矿集区内拿若、赛角、多不杂、波龙、色那、尕尔勤、铁格隆和地堡那木岗的蚀变矿物(组合),并结合野外调查的围岩蚀变成果,分析了各矿床、各蚀变带遥感蚀变矿物(组合)的分布特征。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基于高光谱方法可确定蚀变信息的矿物(组合)类型,并进一步划分出矿床的蚀变分带。据研究,多不杂铜矿的钾化带控制了约50%的铜,绢英岩化带和绢英岩化带与泥化带的叠加部分控制了大约45%的铜,由于钾化带基本未出露地表且位于蚀变带的中心部位,绢英岩化带的平面范围实际控制将超过85%的铜。本文基于高光谱方法圈定的绢英岩化带对区内铜矿资源勘查部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铜矿 找矿模式 围岩蚀变 多光谱遥感数据

张廷斌 李红梅 易桂花 别小娟 汪子义

成都理工大学地学空间信息技术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乐山 614000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成都610059

国内会议

资源环境与地学空间信息技术新进展学术会议

成都

中文

218-222

2016-10-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