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浅谈”那文化”在蝶城广场改造设计中的构建

壮侗语民族中称水田(稻田)为”那”.据”那”而作,依”那”而居,据此孕育的文化称之为”那文化”.隆安县在6500年前就拥有了中国新石器的稻作工具,出现了大规模的有组织的水稻生产,隆安所在的坛洛平原是那文化圈中”那”地名最集中的地方,全县有122个乡镇和村屯以那命名,那文化包含众多文化如铜鼓文化,歌圩文化,干栏建筑文化等,本文通过对那文化考察与研究,结合南宁市隆安县蝶城广场的现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不足之处.从而提出改造设计创新的构想方案,将那文化在广场改造中得到充分体现,凸显那文化的特色.

城市广场 规划设计 那文化 地域特色

陈慧杰

广西艺术学院

国内会议

第七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暨论坛

重庆

中文

207-209

2016-10-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