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持续性大暴雨过程中西南低涡结构的演变特征
对2015年8月16日08时至18日20时四川盆地持续性大暴雨过程做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对稳定的环流背景影响下,两次高原涡东移,两次冷空气缓慢浸入四川盆地,西南低涡持续发展形成了此次大暴雨过程;西南低涡演变分为”初生形成””稳定持续发展””东移变形减弱”三个阶段;西南低涡雨带中MCS组织发展的过程分为西北侧初生(冷空气第一次影响)、中心第一次发展增强、螺旋对流带形成、南侧对流增强与中心对流合并发展、中心第一次减弱、中心第二次增强发展、冷空气第二次影响、东移减弱等8个阶段;西南低涡中心偏北区域主要表现为线状和团块状MCS相互转换的过程,东南区域表现为两次线性平行层状(PS)MCS发展的过程;西南低涡中心对流与南侧对流表现出”跷跷板”现象,南侧对流的发展通过影响水汽输送对中心对流形成负反馈机制;700hPa西南低涡结构形态近于”厂”形,低涡中心先在四川盆地中部偏南徘徊,后向东北方向移动,这种结构形态和移动变化是形成”Π”形雨带的重要原因.最后建立了冷性西南低涡中MCS与锋面系统演变的概念模型.
大暴雨过程 低涡结构 演变特征 概念模型
陈责川 谌芸 李强 张勇
重庆市气象台,重庆401147 国家气象中心,北京100081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58-65
2016-04-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