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侧四川盆地一次全年最晚暴雨分析
2014年10月27日中国四川盆地(简称:盆地,下同)发生了一次暴雨,成为1951年以来全年最晚出现的大范围暴雨,该暴雨是由于850hPa盆地倒槽向西南涡演变过程中,中尺度低空急流与高空急流相互作用引起的强烈上升运动造成,在西风槽与副高作用的大尺度环流形势下,有两支分别位于青藏高原东北侧、南侧的云带建立,受槽的东移及盆地低空急流、倒槽和低涡影响,两支云带相交附近出现了MCS,这是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该MCS在倒槽形势下加强,在倒槽向西南涡演变过程中减弱,并最终形成”有涡无云”的现象.分析降水在倒槽(低涡)期间加强(减弱)的原因,结果表明:降水加强的原因在于高(低)空急流相交附近存在强烈的倾斜上升气流,上升运动一方面与ω方程中的涡度平流随高度变化和低层暖平流作用有关,另一方面中尺度低空急流附近的露点锋也对低层的垂直环流上升气流起到抬升作用,同时中尺度低空急流”头部”是水汽辐合大值区,为暴雨发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低涡期间降水减弱的原因在于该低涡逐渐减弱,高空急流在盆地出现中断,中高空呈现下沉气流并与低层垂直环流上升支相互叠加,抑制了上升运动发展,同时中尺度低空急流南撤,露点锋减弱消失使得水汽辐合抬升作用减弱,不再支持强降水的发生.因此,高低空急流相交引起的垂直上升运动及低层露点锋的触发可能是本次暴雨发生的主要原因.
暴雨天气过程 多尺度特征 环流形势 触发条件
陈永仁 李跃清
四川省气象台,成都610072;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成都610072;高原与盆地暴雨旱涝灾害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72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成都610072;高原与盆地暴雨旱涝灾害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72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142-156
2016-04-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