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2015年8月1-3日青海东部连续强对流天气的成因分析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V3.6、地面观测资料、云图等对2015年8月1-3日发生在青海省东部连续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及诊断分析.研究表明:(1)从大气温湿结构看,强对流天气发生前,地面温度较高,大气具有上干下湿的温湿结构;同时此次强对流发生时没有良好的水汽输送通道;(2)地面辐合线、冷锋等容易触发对流单体的生成,同时短时强降水发生在高空短波槽前与地面切变线暖侧相重叠的区域;(3)垂直速度场上出现整层的上升下沉中心的耦合、低层正涡度平流、中层负涡度、高层正涡度,且存在对流性不稳定,这样的区域容易产生中小尺度的对流系统,其中如果08时就出现较大的对流有效位能更容易发展成对流单体,对流单体容易沿着Δθse500~600梯度较大的方向移动;短时强降水容易发生在中层负涡度平流、高层正涡度平流二者交叉重叠的区域及对流有效位能较大或增幅较明显的区域;(4)处于上干下湿的温湿结构、对流不稳定等这样区域内的地面辐合线、露点锋上容易触发对流单体;初生阶段的对流单体基本沿着3h变压梯度方向移动,发展旺盛的对流单体则受高空引导气流的作用,基本上沿着高空引导气流移动;对流单体在移动过程中前方有辐合、露点锋,对流明显加强,易发生短时强降水,同时移动过程中也会受地形的影响,在迎风坡则造成短时的强降水.

强对流天气过程 形成机制 水汽输送通道 数值模拟 诊断分析

管琴 徐亮 李金海 史津梅 巨克英

青海省气象台,西宁811000

国内会议

2016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

北京

中文

253-259

2016-04-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