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中亚低涡背景下南疆西部两次强冰雹环境场对比分析

利用常规资料、14:00加密探空、NCEP1°×1°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2013年6月18日和2014年6月23日傍晚南疆西部两次强冰雹物理机制,表明两次冰雹均在环流经向度较大的中亚低涡背景下,前期均有明显降水,傍晚前后由低涡后部西北气流产生冰雹,为冷平流强迫类型,温度垂直递减率都较大;-20℃层与0℃层的高度差相当,14:00K指数、SI、CAPE、WCAPE及SWEAT等均有明显增大;层结不稳定均在午后会有强烈发展.但两次冰雹也具有不同之处:中亚低涡位置及强度不同,”6·18”中亚低涡压至南疆西部,西北风大,低涡强,而”6·23”中亚低涡在巴尔喀什湖附近,位置偏北,西北风较小,低涡较弱;”6·18”层结不稳定、水汽及动力等物理机制变化均较”6·23”明显偏强;”6·18”的0℃层和-20℃层的高度均比”6·23”的低300~400m;”6·18”低层南疆盆地偏东风明显且傍晚到夜间增强,而”6·23”低层有西北风与偏东风的切变.

强冰雹天气过程 物理机制 环境场特征 大气层结稳定度

张云惠 谭艳梅 于碧馨 黄艳

新疆气象台,乌鲁木齐830002 民航新疆空中交通管理局气象中心,乌鲁木齐830016 喀什地区气象台,喀什844000

国内会议

2016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

北京

中文

260-266

2016-04-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