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怒放的”风柜”到温婉的”海角”--试论台湾电影的”青春”转型
20世纪八十年代,《风柜来的人》等作品的出现,成为台湾电影发生转向的标志.2008年《海角七号》的出现,又一次改变了台湾电影发展不景气的现实.从《风柜来的人》到《海角七号》,台湾电影对”青春”的书写呈现出不同的姿态.前者直指现实,突出作者电影特有的艺术导向;后者则顺应商业市场需求制作出有”范儿”的青春片,抓住观众对”青春”温情回味.青春面貌的变化,显现出台湾电影从新电影到新新电影的转型特点.
电影艺术 青春题材 书写形式
蒋俊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国内会议
2015中国影视艺术高层论坛暨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年会
吉林
中文
398-404
2015-09-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