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恼的根源、动力与调节--兼谈内观认知疗法心理机制
烦恼的根源自我意识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也是烦恼的根源.人的自我意识具有自我发展和追求幸福的天性,这种天性也被称为欲望。凯恩斯把人类欲望分为“需要”和“欲求”两种,前者是生活中必不可缺的绝对需要,主要包括生理和物质需要,后者则不是生活中所必须的,主要包括心理和社会需要。如何消除烦恼,东方文化孕育了诸多心理调节和应对的方法。传统的调节方法主要是抑制欲望,努力消除欲望。而内观认知疗法是一种整合内观疗法和认知疗法的心理疗法,在东方文化智慧的基础上整合了西方临床心理治疗技术,在烦恼与痛苦的心理应对上采取了转化模式,即肯定合理的欲望,转化不健康的欲望,发展建设性的行为。内观认知疗法以多角度观察生活事件开始,启动多种情感体验,觉察和纠正我执和非理性认知,改变行为模式,将欲望转化为建设性的行为。对于欲望采取疏导和转化的方法,使来访者感到轻松、愉快和精力充沛。在实际生活中,来访者的建设性行为得到环境的良性互动和正性反馈,会进一步巩固来访者的认知改变,达到心理治疗的远期疗效。
烦恼 内观认知疗法 心理机制 疗效评价
毛富强
天津医科大学精神医学教研室
国内会议
天津
中文
292-297
2015-07-0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