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表达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观察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早期大鼠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catechol-O-methyltrans ferase,COMT)mRNA和蛋白表达、血浆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含量、基底动脉管径和管壁厚度的变化规律,探讨SAH后早期大鼠COMT表达变化的意义. 方法:以视交叉前池单次注血法构建大鼠SAH模型.采用RT-PCR、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SAH后早期各个时相点(SAH后6、12、24、48、72h)纹状体组织内COMT mRNA和蛋白表达.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相应时相点血浆CA含量.HE染色后测量大鼠相应时相点基底动脉管径和管壁厚度. 结果:与健康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SAH组大鼠在建模后6h见COMT mRNA和蛋白表达开始增高(P<0.01),12h时达到高峰(P<0.01),24h后开始下降(P<0.01),48h时仍高于健康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相应时相点水平(P<0.01),至建模后72h时接近正常水平(P>0.05).SAH组大鼠在建模后6h即见血浆CA含量升高,24h时达到峰值,24h后开始下降,至72h后仍高于健康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相应时相点水平.SAH组大鼠在建模后12h基底动脉的管径明显缩小和管壁明显增厚(P<0.01),至建模后24h最明显(P<0.01)并持续至建模后48h(P<0.01);建模后72h,基底动脉的管径和管壁厚度已接近正常大小(P>0.05). 结论:实验性SAH可以诱导SAH后早期大鼠纹状体COMT表达增高;SAH后早期CA含量明显升高并伴有CVS发生;SAH后早期CVS和血浆CA含量增高可能与SAH后早期COMT表达增高不够充分和持久有关.
蛛网膜下腔出血 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 蛋白表达 病理机制
何朝晖 孙晓川 郭宗铎 朱炬
400016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
国内会议
贵州省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全国脑血管病高峰论坛
贵州遵义
中文
55-60
2015-03-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