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小麦赤霉病菌的种群组成及毒素化学型分析

由镰孢菌引起的小麦赤霉病是一种世界性的病害.其不仅降低小麦产量、影响小麦的品质,并且病原菌产生的单端孢霉烯族(trichothecene)毒素对人畜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近年来,随着气候的变暖和免耕、轮作等耕作方式的推广,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及危害由长江中下游主病区逐年向北扩展.2012年由于扬花期大面积降雨,导致山东小麦赤霉病大发生.因此亟待明确山东全省小麦赤霉病菌的种群组成和毒素类型,为大田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于2014-2015年从山东28县市采集小麦赤霉病标本300余份,分离获得小麦赤霉病菌菌株338株.按照采集地点选取120株作为代表菌株,采用鉴定种和鉴定B型毒素化学型的特异性引物进行鉴定分析.致病种检测结果表明,山东小麦赤霉病菌均为禾谷镰孢菌,分为两种类型,分别为F.graminearum108株、Fusarium asiaticum 12株,其中F.graminearum占到90.0%,为优势致病型;Fusarium asiaticum是长江中下游麦区的优势致病型,过去在山东麦区未检测到.毒素化学型检测结果表明,Deoxynivalenol(DON)毒素化学型是山东小麦赤霉病菌主要毒素化学类型,供检测的120个菌株中118株属此种类型,将DON化学型进一步划分为3-AcDON和15-AcDON,利用竞争性PCR检测其对应菌株分别为17株和101株;仅有2株病原菌产Nivalenol(NIV)毒素化学型.小麦赤霉病菌的种群组成和毒素化学型存在一定关系,但并不完全对应.
山东小麦赤霉病 镰孢菌种群组成 毒素化学型
高先悦 高淑敏 林森 于金凤
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泰安271018
国内会议
泰安
中文
78-78
2015-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