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西历史比较路径的思考
在中国史学界,专业的中西历史比较是在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盛行的,并且取得较好的成就.由于学术理念的差异,这一学术研究范式在运用的过程中出现了”求异”与”求同”这两种不同的学术取向.”求异”的学术取向,基于强烈的现实关怀,直接秉承了近代以来中西比较的理路而展开.中西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与统一性,必然会使得两方诸多同类历史现象相当复杂与模糊,难以用单纯的“同”或“异”的尺度去审视与考量,而各种史学流派的观点的“积淀”与“叠加”,更增加了对之研判的难度。因此,不能在学术取向上纠缠于“求同”或“求异”的理路,必须在强化理论尤其是唯物史观理论的修养、指导的基础上,充分借鉴现有的学术成果,对诸多的中西历史现象作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式的辨证比较,尤其要注重分析哪些异同是实质性的、根本性的和必然性出现的,哪些又是表面的、浅层次的和偶然产生的;哪些体现了自身的独特性,哪些又彰显了双方的通约性,进而于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在诸多个案比较的基础上探寻各自历史发展的特殊规律与双方历史发展的共同规律。
中西历史比较 求异论 求同论 辨证思想
孟广林
中国人民大学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59-60
2015-12-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