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延髓肌萎缩症(肯尼迪病)病例报告
脊髓延髓肌萎缩症又称肯尼迪病,由Kennedy于1968年首先详细报告,致病基因定位于Xqll-12。肯尼迪病发病机制主要为雄激素受体基因(AR)第一外显子CAG重复突变,导致雄激素受体蛋白内的poly Q区域扩增,突变的AR蛋白与配体肇酮结合,突变蛋白在运动神经元核内或胞浆特别是高尔基体的大量积聚,本身的毒性作用及降解异常最终导致细胞功能紊乱。该病多于成年男性发病,通常30-60岁起病,以下运动神经元的损害为特征,病情缓慢进展,临床上表现为四肢逐渐进展的无力和肌肉萎缩,常可累及咀嚼肌、面肌和延髓肌,引起发音、吞咽和进食困难。可合并乳房增大、体毛缺乏及肇丸缩小等男性激素功能障碍。肌酶升高,肌电图检查呈典型的神经源性改变等特征。国外报道该病的患病率为1/40000。辅助检查可见肌酶升高,部分患者激素水平异常,脑脊液检查正常。磁共振大多正常。电生理检查广泛神经源性损害。基因检查AR基因重复次数可确诊。此例患者从病史、体征到辅助检查都与该病基本吻合,但激素水平正常,男性乳房发育不突出,可能与病程还比较短有关。该病发展缓慢,生存时间长,一般不影响预期寿命。因此需要与其他疾病尤其是ALS,PBP相鉴别,更需与一些其他可治性疾病如免疫相关性周围神经病相鉴别,避免误诊。
脊髓延髓肌萎缩症 病理机制 鉴别诊断 临床表现
李书剑 时英英 张杰文
河南省人民医院
国内会议
郑州
中文
61-64
2015-11-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