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教化论及其现代意义--以汉代今文学为中心的分析
今文学是汉代经学阐释的核心,汉初公羊学大师董仲舒的德教论和今文小戴礼学的礼教论所倡教化不同,前者主旨在于”以德善化民”,后者则重于”以礼义治之”.教化之重要乃在于它是国家治理、政治宣教、导民向善之内在要求,其理论内涵首先在于恰当处理德、法关系及其在社会和政治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明确价值导向,良好的治理体系建设和政治宣教制度设计必须全面考虑安排实施教之道、化之理.德、法有规范要求上的差异,但是控制领域部分重叠,道德中有些领域是位于法律效力范围之外的,而法律中也有些领域很大程度上是不受道德判断影响的.教化重在使人觉悟有自别于禽兽之高贵并启发人之德性自觉,要求治人者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宽以待人、教化人性.教化是塑造人性的行为,相应于人性的实然和应然之变化而存在,故其存在乃是相应于人性之改变的要求.董仲舒以后汉儒教化论针对居大多数的”中民”且持”刑德并行,天地常道”之论,是具有很大的远见卓识的,洵为强汉治道之宏论,迨至近代帝制政体之末亦无法超越.今文学的教化论奠定了汉代治道观之价值基础并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其历史经验可为现代社会治理提供某些可资借鉴的经验.
国家治理 教化论 今文学 儒家思想
王文东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北京100081
国内会议
第二届河北儒学论坛獻王治学精神暨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
河北沧州
中文
92-119
2015-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