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鳖”大脖子病”的病原分离与鉴定
目的:湖南常德某养殖场中华鳖相继发病,主要临床症状为脖子粗大,死后脖子歪向一侧;颈部和口腔内有大量黏液且有明显充血现象;腹腔大量积水,肺部肿大,肝脏呈土黄色.该病死亡率高,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本研究旨在找出病原,为生产中防治此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患病中华鳖体内分离出病原菌,通过人工感染试验及组织病理学变化确认其致病性.接着对病原菌进行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鉴定、16S rRNA分子生物学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从患病中华鳖病变部位分离出2类菌株T1、T2,人工感染试验发现T1、T2菌混合感染的致病力明显大于两菌株单独感染的致病力,且腹腔注射法比浸泡法更易使健康中华鳖发病.通过BLAST比对发现菌株T1、T2分别与弗劳地枸橼酸杆菌(Citrobacterfreundii)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的16S rRNA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同源,同源性均为99%.结合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试验结果,确定T1、T2分别为弗劳地枸橼酸杆菌、嗜水气单胞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T1、T2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阿米卡星、环丙沙星、美洛培南等抗生素高度敏感.结论:弗劳地枸橼酸杆菌、嗜水气单胞菌是引起中华鳖”大脖子”病的主要病原,可以采用环丙沙星、阿米卡星等药物进行防治.
中华鳖 大脖子病 病原菌鉴定 药物防治
曾丹 钟蕾 王晓清 颜丹凤
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长沙410128
国内会议
长沙
中文
164-171
2015-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