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野生与栽培当归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比较
本文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甘肃省5个不同野生当归居群的84个样本进行ISSR-PCR扩增,利用Popgen32软件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应用NTSYS软件构建5个野生当归居群Nei”s遗传距离UPGMA聚类图,并和先前研究得到的41个甘肃栽培当归居群804个样本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比较,探明甘肃栽培当归居群与野生居群相比遗传多样性是否降低、遗传分化是否更明显.结果显示,野生当归居群用6条ISSR随机引物共扩增出76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59个,多态位点百分率75.64%,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0.2502,Shannon多样性指数0.3729,遗传分化系数Gst0.3138,基因流Nm为1.0932,说明野生当归在种水平上具有较高遗传多样性,居群内遗传多样性水平低于居群间,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内,居群间存在一定的基因流,但水平不高.
当归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基因流
朱田田 晋玲
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国内会议
2015中国植物学会第十三届全国药用植物及植物药学术研讨会暨2015年海峡两岸中医药科学交流会
福州
中文
47-47
2015-07-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