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新世纪以来联邦德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当代中国形象

中学历史教科书是现代国家主导下学校教育体制的重要媒介,承担着每一个政治支配系统自我维护和彰显的作用.它是否、如何以及为何描述他者形象,既反映了该国历史教育的包容性及开放程度,更是其政治理念的具体外化.本文从篇幅规模、板块结构、内容叙述、图片选择、材料阅读及问题设计等六个方面的定量分析发现,与此前相比,新世纪以来的联邦德国中学历史教科书更为重视当代中国,并在政治史之外同时关注当代中国社会的诸多面向.不过,这些叙事也带着某种矛盾心态,反映了德国政学两界在肯定中国崛起的经济意义外,继续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政治正当性保持着怀疑态度.这些特征为呈现出德国历史教育学所坚持、发挥并延伸的政治功能,即通过当代中国的历史叙事,试图对德国青年一代学生在以下三方面施加文化导向作用,即作为一个正在增长中的世界强国,中国正在改变或已经改变了德国人习以为常的世界格局,当代中国的崛起历史及其相关的政治、经济或文化模式必须得到德国青年一代的重视;当代中国政治和经济发展特征可以帮助德国学生理解本国历史上”政治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中国现状如同镜子一般,为德国青年一代呈现百年之前德国道路的基本状态;对于当代中国的认识既然存在各种观点,那么历史教育学的争辩性和多元视角准则正好能够在此得到贯彻.尽管任何一个国家的历史教科书都不可能大篇幅地、全面而完整地呈现他者形象,但来自于极权体验、”冷战”思维和全球化竞争而来的思维惯性,仍然对联邦德国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叙事框架、内容及风格产生了影响.长此以往,这种历史教育并不利于德国青年一代直面一个多元现代性的真实世界.

中学教育 历史教科书 中国形象 政治功能 德国

孟钟捷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

国内会议

首届“21世纪全球历史教育的发展与挑战”国际学术研讨会

北京

中文

168-186

2015-10-3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