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可逆性脑后部白质病变综合征一例

可逆性脑后部白质病变综合征(RPLS)是一组因血管源性水肿的病理过程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体征及特征性影像学改变的过程,其发病原因多见于恶性高血压或妊娠子痫、严重肾脏疾病、恶性肿瘤化疗以及各种器官组织移植后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诊断要素包括:基础疾病的诱因,神经系统症状体征,特征性的影像学改变,排除其他可能白质病变,可逆性的良性病程。由于白质病变是一大类病因、发病机制、治疗和预后完全不同的疾病,因此鉴别诊断尤为重要。早期诊断是治疗的关键,本病早期为可逆性的血管源性脑水肿病理过程,但延误治疗有可能造成神经细胞进一步损害而不可逆的变性死亡。治疗措施主要包括,积极控制高血压,强调在数小时之内将血压降至正常水平以内,这一点与脑梗死早期需要维持一定水平血压以保证脑的灌注压有所不同,降压药物的选择目前没有太多的临床证据,各种文献报道中一般多采用CCB、ACEI以及中枢性降压药,较少报道采用β受体阻滞剂,加强对症治疗,如控制癫痫的频繁发作,但抗癫痫药物在颅内影像学恢复正常后应在短期内较快的减量至停药,同时适当使用脱水剂治疗一方面以减轻血管源性脑水肿,一方面有利于解除癫痫发作后存在的细胞性的脑水肿,原发病的治疗:原有严重基础疾病应针对性积极治疗,使用细胞毒性药物的患者应停用或根据情况减量,待病情缓解后可以继续使用。

可逆性脑后部白质病变综合征 发病机制 鉴别诊断 临床治疗

耿纪超 程艳丽 孔静波

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

国内会议

河南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二十九次年会

郑州

中文

423-426

2015-11-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