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
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于1988年由Call和Fleming等首先报告,先后被称为Call-Fleming综合征、中枢神经系统良性血管病、雷击样头痛伴血管收缩、药物诱导血管痉挛和产后血管病等,是一组少见的临床影像综合征,该病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鉴别点是动脉瘤引起的还是RCVS继发的SAH,其他表现为雷击样头痛的疾病,如颅内出血、少见的脑梗死尤其是小脑梗死,另外,颈动脉或颅内动脉夹层、巨细胞动脉炎、脑静脉血栓形成、垂体卒中等疾病也可表现为剧烈头痛,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在治疗方面,钙离子拮抗剂如尼莫地平、维拉帕米对该病的治效果确切,不推荐应用激素治疗,产后发生RCVS的患者也可使用硫酸镁治疗。本例患者经尼莫地平治疗效果显著,临床症状的消失和影像学改变均提示治疗有效。该病预后较好,大多数患者可以完全恢复正常,少数继发脑卒中的患者可以有轻微的后遗症状,但严重且持续时间较长的脑动脉痉挛及出血性脑梗死,预后较差。
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 鉴别诊断 临床治疗 预后评估
邓倩 潘瑞华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国内会议
郑州
中文
491-493
2015-11-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