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国内大遗址考古的主要模式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大遗址考古在中国迅速发展,诸多的遗址保护管理办法和保护规划相继出台,一些具体的保护项目包括遗址公园和博物馆的建设、配套的保护设施等加紧进行,而与此相关的野外工作与基础研究也在持续展开,在实践中也相应地涌现了各类考古工作模式,具体包括如下几类:以点为中心的区域考古模式,这类模式在先秦大遗址考古中,运用较普遍,与聚落考古思维密切相关,如良渚遗址、陶寺遗址、二里头遗址等,单个遗址或墓地的持续性考古,东周乃全汉唐都邑性遗址和重点墓地普遍采取这类模式,重在挖掘遗址自身文化内涵,如侯马晋国遗址、汉长安城、唐代帝陵。这些考古模式中,前两者属考古学的传统工作思路,只是在大遗址建设的新浪潮中,进一步得到了更大的发挥空间。而后两者是在前两者基础上延伸出的新思路,强调更大空间的跨区域和大片区考古,这也是新时代文化建设和遗产保护的客观需要。随着文化建设的深入进行,势将出现更多的新模式。同时,四类考古工作模式也各有利弊,只有针对具体对象及目的,才能更有效促进文化保护和考古研究的深入进行。
大遗址考古 运行模式 文化建设 遗产保护
马昇 张光辉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国内会议
大遗址保护与旅游融合高峰论坛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联盟第五届联席会
广西桂林
中文
257-257
2015-11-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