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从络论治研究概述
冠心病心绞痛,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孪)。属于中医学“胸痹”、“心痛”范畴。络病理论的现代研究认为,络脉本身属血液循环系统,与血管内皮细胞有密切相关性,能体现微循环状态。现代医学中的微循环和中医络病理论的孙络亦具有诸多类似之处,其都是循环的通路、物质交换的场所。微循环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微血管中的血液循环,作为循环中的最小机构、功能单位,对维持组织和器官的生理功能起着重要作用。络病、微循环障碍、血瘀证三者之间有一定内在联系。无论是微循环障碍或是络脉病变,皆可导致血液循环障碍,形成血瘀证。西医的循环障碍,可以作为中医血瘀理论的一个重要的、具体的客观指标,中医学之血瘀证则是对循环障碍一类疾病的病理概括。络病的主要病机特点在于络脉阻滞、络脉空虚、络脉损伤以及络毒蕴结四端,易入难出,即邪气易入难出;易积成形,即痰瘀邪毒结聚成形。而络脉受病,累及之络脉(经络之络、脉络之络),功能或形质处于病理状态,可称为“病络”。 《诸病源候论》 指出“若伤心之支别脉络而痛者,则乍间乍盛,休作有时也”,则与冠心病心绞痛突发心前区憋闷、胸骨后疼痛,以及短暂性、反复发作的特点相符,其临床症状与心之经络循行的一致性,也说明该病久痛入络的特征。故病在络,通络为其治疗原则,根据正虚和标实的主次,辨证论治,遣方用药总体不离辛药通络、虫药通络、藤药通络和络虚通补。
冠心病 中医病机 络病学说 中医药治疗
张玉峰
国内会议
兰州
中文
229-231
2015-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